刊首寄语

马昕东

    纵观世界数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是新思维新方法与旧的传统观念抗争的过程,是文明与愚 昧斗争的过程。希波休斯葬身大海,布鲁诺惨死在火刑架下,说明了真理对世俗的斗争曾经 有许多数学家为之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甚至是血的代价。
    在历史上有许多对数学发展有过重大贡献的研究成果被搁置多年以后才被后人发现和认 同,这不仅是对数学理论的发展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严重地扼杀了很多人热爱科学献身科 学的热情。
    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存在很多弊端,许多论文的发表权掌握在少数专家的手中,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职业道德直接关系论文的“生死”,也关系到一些数学家的命运,因此会造成许多重大创新成果因为专家的不理解或职业道德太低而被抛弃。
    即使是非常好的成果要遵循正常的发表论文的程序是一个很漫长很无奈等待过程,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
    论文的发表有一个规定就是“从一而终”。再好的论文如果发表在二流或三流的杂志上,那么它不可能再在一流杂志发表,其影响力会大打折扣。又由于对于论文的评价只是根据刊物的级别来定性成果的级别,所以一旦发表在三流杂志上的论文很难翻身。而论文的作者也因发表论文的杂志级别太低得不到应有的评价和尊重。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涉及数学方面的杂志太多,论文发表十分分散,给有些学术不端的人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提供可乘之机。而论文检索相当麻烦,有的论文只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要 想了解详尽的内容需要手续繁杂,往往令人望而却步。
    而对于一些业余学者,想得到相关的论文几乎不可能,因为大学图书馆里比较重要的论文不对外开放。
    对于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其价值得不到直接体现。一个人从事一个课题的研究需要很长时间,而发表论文不但需要评审费,还要高昂的版面费,这对于付出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研究者很不公平。而对于论文的价值只能通过职称来间接获得回报,由于受体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往往受制于人,价值很难得到恰当体现。而对于业余学者更为残酷。
    由于学校教学的时效性和招生规模的限制,有许多热爱数学专研数学的人无法到学校去学习进行自我提升,人为地制造了资源浪费。特别是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和责任心的缺乏,使得学习效果大相径庭。

    基于这些原因,《数学论谈》将整合网络、教学、科研、评价、商业和社会资源,直接搭建一个系统阐述学者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发表、评价、交流、教育和传播的大型学术平台。

前一篇:版权声明     后一篇:导读


版权所有©马昕东

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664号
    邮箱:mxd@mxdmath.com  mxd2006@sohu.com